“凸”形城郭意在御敌
更新时间:2024-01-15 06:13 发布者:admin

  北京的外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(公元1553年)。在内城城墙外加建一圈外城,意在增强城池安全,抵御外敌入侵。由于资金不充足,1564年,北京外城建成,总长只有14公里,开有7座城门,包括永定门、左安门、右安门、广安门、广渠门、东便门和西便门。外城只修建了内城南面部分,此后未再扩延,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就形成了“凸”字形。现在二环路和南二环路,就是沿“凸”字形轮廓线修建。

  公元1564年,为保京城安全,北京外城建成,正门命名为“永定门”,寄寓“永远安定”。作为正门,永定门是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,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。永定门的规模已远远大于其他6个外城城门,以雄伟姿态矗立在北京城中轴线年被拆除。永定门复建于2005年国庆节前竣工。

  紧邻外城7座城门之一的左安门,在北京外城整体拆除过程中,左安门角楼于1955年不复存在。去年9月,东城区官方网站就复建北京外城东南角楼,进行项目公示和征求意见,外城东南角楼有望2013年原貌重现。

  内城西南角楼即原西便门的城楼、箭楼、瓮城,建于1439年。建国后,西便门城门、瓮城和箭楼被选定为拆除的第一座城门,1952年即被拆除。1988年,市政府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“八瞪眼”箭楼。

  中轴路上的知名景观,始建于1420年,位于地安门门楼左右两侧。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,故此得名。1954年起,为了疏导北部城区的交通,将地安门及雁翅楼一并拆除。

  古时,天桥是一片水洼和沼泽,后形成河流。1420年修建天坛后,在现珠市口以南、永定门以北,建起了一座壮观的单孔高拱桥。后得名天桥。1929年,因修有轨电车桥身被修平,1934年,桥栏杆拆除。自此,天桥仅成地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