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丨刘敦桢:川、康古建筑调查日记(七)
更新时间:2024-01-31 09:40 发布者:admin

  1939年8月26日至1940年2月16日,中国营造学社完成第三次西南大型田野调查——川康古迹调查,共调查四川、重庆和西康共30多个县市。《建筑史学刊》公众号近日每周于相同日期推送刘敦桢先生的《川、康古建筑调查日记》以飨读者,欢迎阅读!

  七时起床。八时半出常道观后门。西行折东,经朝元洞,凡二公里,至东峰上清宫。宫新建未久,焕然聿新,无可观者。自此以下,东北一公里半,过元明宫,亦无旧建筑可寻。再一公里许,抵平原,至马家店,与昨日所经之路会合。东北至玉堂场,转东过众善桥。渡溪水二,皆外江支流。再东北,访奎光塔。塔平面作六角形,下部承以方形基座,塔身上施密檐十五层,但无外轮廓线之微凸。塔心辟小室,室与外壁间设蹬道,盘旋而升。因外壁较薄,不能承载上部重量,致塔壁之一部已向外凸出,颇为危险。据碑记载,此塔肇始于清道光十一年(公元1831年)三月,落成于十三年十一月。至光绪十四年(公元1888年)复经重修云云。自塔再东北,渡普济桥,入灌县南门,已午后一时矣。

  下午二时半,思成率陈生赴城北八公里处之灵岩寺调查。余偕莫生复至安澜桥补绘桥门草图。此桥两侧之栏干系以竹索五条组成,每隔一米左右,以木板夹竹索两侧构成栏楯。而此木条下部略为延长,贯以横木,搁桥身竹索十条于上。故两侧竹索之功能,除作栏干外,兼能补助桥身竹索之拉力也。又桥架虽无斜撑,易于振动,但其佳处即在随竹索之振动而向前摇摆,使竹索不易折断。

  三时半,绘二郎庙平面略图。此庙甚大,且能利用山势,随宜布置,甚富变化,故远望若仙山楼阁。惜详部结构,失之草率。询之黄冠,其大殿、后殿皆重建于民国十七年(公元1928年),近日匠工退化,由此可见一斑矣。庙门榜题“王庙”,俗称二王庙,又云二郎庙,后者乃其通称。五时半,工毕返寓。晚饭后,购《灌县乡土志》二册。定明晨返成都。

  晨七时起床。八时十分雇车返成都。十时四十分抵崇义镇午餐。下午二时过郫县,店主告敌机午前轰炸自流井。六时抵成都西门,换车入城,仍寓清华同学会。

  上午沐浴、理发。下午作书寄周寄梅先生及徽音,并函吴砚农,询问中基会辅助费何久未汇滇。闻明日无车赴雅安,殊为怅怅。

  访李伯骦,并购杂物。下午寄书敬之。晚八时闻明日有卡车一辆开雅安,但莫生右足肿痛,须留医治,故延期一日。

  成都民居之大门,小者一间,大者三间,皆以挑梁自柱挑出约一米(一架)或二米(二架)不等。挑梁之前端,则施以莲柱及各种雕饰,敷以金箔,外观自成一格。而三间者,其中央一间之屋顶特高,尤壮丽可观。

  下午送宗江往四圣祠之华西、齐鲁、金陵三大学联合医院治疗。下午接徽因电,云林斐成自沪来电,商提运津件,已以航空快信寄来,嘱在蓉稍待。雅安之行,因之再展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